说起山东青岛,是我国很有名的一座海滨城市,虽说近些年来的名气不如淄博,过去的名声也不如济南(济南是著名的英雄人物秦琼的老家),但是近些年的发展速度也可谓是相当之快。
说起青岛的历史名人,那大家伙可能也是张口就来,近代有沈鸿烈,当代有俞正声。但是有一位关键人物,却逐渐的被大家忘怀了,他就是郭松年。
每年元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看望老干部,进行新年问候的习惯,去年元旦前夕,新任青岛市委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去看望老干部,郭松年老书记也位列其中。
郭松年其人展开剩余88%老书记这一露面啊,让不少青岛人想起了过去的记忆,这位郭书记在青岛人心目当中,那可是有重要地位的。郭松年是天津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这个系在清华大学的地位,那不是一般的高,清华大学最早成立的三个工科系之一,朱镕基总理就是毕业于这个系。可以说是名人辈出。
毕业以后,郭松年进入电力系统,担任工程师,工程师出身的人都有一颗求真务实之心,郭松年也不例外。
1977年,大乱初定,百废待兴,他被分配到青岛,担任青岛市电业局副局长,自此,他就和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7月,青岛市市政府重建,郭松年正式升任为青岛市副市长,他正式进入了青岛市政府领导集体。
接下来的12年,郭松年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开始建设青岛,他从副市长干起,历任市长,市委书记。可以说,他历经了青岛市改革开放初期最初的12年,可以说是青岛经济腾飞的见证人和最大的功臣之一。
改革开放也得有先有后,因为资源就那么多,时间分先后,投入分轻重,在当时的情况下,计划单列市的名额就成了当时全国各市委书记抢破头都要争的黄金名额。当时已经位列计划单列市的城市有:重庆,武汉,沈阳,大连。
为了让其他省委,市委领导人对计划单列市这个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其他省市纷纷派出人员前往计划单列市考察。郭松年从大连考察回来以后,心中就有了数。
当时正是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同志来青岛视察,面对这位饱经风雨沧桑的老革命家,郭松年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既然是视察,那就得边谈边工作,就得去几个著名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对计划单列市名额的竞争已经激烈到了想汇报甚至都得挤出时间汇报的程度,郭松年当时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去黄岛的船上,郭松年戒着谈话的机会,对谷牧同志进行了汇报。
他列出了精确而详实的数据,详细的向谷牧同志讲解了青岛这些年的发展,他要证明:青岛的发展就是比其他的市县强,而且强的还不是一点半点。
他怕自己汇报的不准确,还遗漏了什么?所以第二天再去另一个地方的路上,郭松年又详细的汇报了一次。
既然是争名额,那自然不可能只有一个市在争取,山东省烟台市当时也在争这个名额,巧的是,时任山东省烟台市市委副书记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山东省青岛市市长俞正声。
谷牧副总理看完这些数据,向身边的陪同者们征求意见,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和省长李昌安同志,马上表态:我们完全同意!就这样,谷牧同志写好报告,送到中央。1986年10月15日,山东省青岛市正式获批计划单列市。
建设青岛这次对计划单列市名额的争取对青岛来说是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中央加大了对山东省青岛市的财政补助,除了钱了,那建设就不愁了,有那么句话说的好,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可是万万不能的。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全国的经济形势一个“穷”字就可以概括。
在被正式列为改革开放计划单列市以前,青岛的财政极为紧张,一个小学为了投入些教育资金进行教育建设,那都得大费周章,批下来的钱,不但困难,而且还少,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没钱。天上不掉钱,地下不长钱,钱就那么多。
所以,即使想进行大规模的建设,那也只能无奈叹息,只得作罢。可是计划单列市获批之后,情形立刻为之一变,中央给青岛提供了足额的资金支持,财政迅速变得宽裕起来。
紧接着,郭松年再接再厉,第二年又为青岛争取来了外贸计划单列市名额。这下,青岛可以说是要啥有啥,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了,当时困扰着青岛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水资源。
这个问题在当时可是个彻底的老大难问题,之前历任市委书记都想解决而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办法就是水库建设。水库倒是有,问题在于引水。
那就启动引黄济青工程,从1986年4月引黄济青工程开始建设,到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工程完成。总体工程总投资9.53亿,全长260公里,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共计用时三年零七个月,青岛再也不用为水资源发愁了。
有了水资源,当务之急就变成了经济建设和发展,想促进经济发展,那就要充分调动经济企业的活力,省市可以推行计划单列制度进行重点扶持,那么,当地企业自然也可以。
从1988年开始,青岛开始对当地的各大企业进行全面考察,最初选出了16个重点企业,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个列表扩大到69个,政策优惠,资源供应统统都是最优先的级别,这有效的拉动了当地的就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这还不够,到1991年,青岛的企业自主权开始扩大,经济发展迅速崛起。经济一好,有了钱了,城市的基建工程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前湾港、青岛港、胶济复线、胶黄铁路、流亭立交桥、济青高速、环胶州湾公路…
一系列工程的建设依次完成,青岛的整个城市体系被重新建立起来,成为了一座体系化的新城市。 城市建设基本完工了,下一步那就是农村。农村建设跟城市建设可以说是并重,想要发展均衡,农村和城市密不可分,而且所占的经济比例必须找到平衡,否则就容易出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郭书记总结当地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验体系。众所周知,青岛的莱西经验那是很有名的农村建设经验,后来推广到全国,基层建设那是非常重要,毕竟任何经济发展那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发展势头再猛那也发展不起来。
大家都知道,后来啊,山东省青岛市把市政府搬迁到了城东,这个决定是俞正声做出的,但是啊,前期计划其实是郭松年书记做的。1992年,郭松年离开青岛,进入山东省省委领导班子。他的接班人就是俞正声。
至今,青岛人提起郭书记,还是无尽的感恩,真正的好官,就得像郭书记这样联华证券配资,万民称颂,他当年做的每一件实事都是现在青岛的繁荣的栋梁,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青岛。而我们也相信,在郭书记之后,一代代的青岛人必然继承他的事业,让青岛变得越来越好。
信源:《曾赞荣走访看望副省级老同志》.青岛政务网发布于:河南省2025-08-19
2025-08-18
2025-08-18
2025-08-16
2025-08-15
2025-08-14
2025-08-13
2025-08-12
2025-08-11
2025-08-10
2025-08-09
2025-08-08
2025-08-07
2025-08-06
2025-08-05